羊安镇 - 地理概况

羊安镇气候属亚热带湿润气候,年平均气温16℃,最高气温37℃,最大风力5级,年降雨量1050毫米,无霜期达280天。全镇土地肥沃,属粘土、沙土,境内河流纵横,南河、斜江河、蒲江河、玉溪河蜿蜒穿行,水资源十分丰富,属自流灌溉,自然灾害少,为高产粮田区。
羊安镇辖4个社区居民委员会,9个行政村,195个村民小组,总户数11845户,总人口4.1万人,其中劳动力2.4万人,全镇党员1209人,120个党小组。2006年,全镇国民生产总值4.78亿元,其中一产业1.05亿元,二产业2.4亿元,三产业1.35亿元;工业总产值达6.82亿元,工业增加值达2.31亿元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9184元,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026元。
羊安镇 - 经济发展

羊安镇工业点是经成都市批准设立的21个工业集中发展区、10个重点镇工业布局点之一。羊安镇根据工业发展基础和产业优势,确立了“工业立镇,工业强镇”发展战略,明确了天然气化工、造纸及纸质包装、建材等为主的产业发展定位,规划了占地面积4平方公里的羊安工业点,制订了《邛崃市工业集中发展区化工聚集区控制详细规划》、《羊安工业点控制性详细规划》,完成了《工业点区域环境影响评价》。工业点建成面积达1.58平方公里,基本建成“一纵两横”园区道路骨架,目前工业点通讯、光纤等配套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。园区内有高宇化工、川龙化工、高宇水泥、大庆高宇、中纤板、森捷包装印务、倍通高温材料、鑫世和铜业、源永科技、灵敏洗涤用品等企业。2007年6月,全镇工业性企业达79家,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6家。园区内入驻企业27家,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3家,解决了劳动力就业2000余人。
2005年,羊安镇在全镇范围内实施土地整理,按照建设“工贸型花园式小城市”的奋斗目标,新建了羊安新城和6个新型社区,整个城市布局呈“六星拱月”结构,城镇建成区面积达3.1平方公里。全镇农民集中居住达2万余人,城镇化率达46.8%。
羊安镇利用土地整理的契机,大力推进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,创新了现代农业发展模式―“汤营模式”: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,集体以土地整理后的新增耕地入股,兴农业公司投入资金100万元作为风险投入,成立了汤营农业股份有限公司,公司实行每亩每年800斤黄谷保底和经营利润按股分红模式,大力发展规模化、标准化、集约化和品牌化的现代农业。2006年,公司收益达48.5万元,农户的收入由过去单纯的种植收入变为股金收入、务工收入、红利收入和经营收入等,真正实现了多元化增收。在此基础上,羊安镇在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不变的前提下,按照“依法、自愿、有偿”的原则,大力鼓励和支持以股份型、企业型、专合组织型、农户联营型等多种形式规模经营土地。目前,全镇创办汤营、来龙、樊哙和三河农业有限公司4个,各种专合组织和合作社6个,流转土地近万亩。
羊安镇 - 党政建设

二是农业用地向规模经营集中,促进现代农业发展。几年前,羊安镇农民“各家各户守着人均不到一亩地的责任田,咋种咋耕都不来钱”。靠传统的单一种植和生产经营方式,既浪费资源,也难以提高效益。出路在哪里呢?汤营村的干部和群众看到,来自浙江台州的客商在本村租地,用新科技种植西瓜和蔬菜,年利润达每亩3000-4000元。这使大家萌发了一个新念头:既然土地在规模化、标准化、市场化的条件下,可以很快产出这么大的效益,“我们一家一户底子薄,可以由村集体牵头,大家‘搭伙’,把土地集中起来,找能干的人领着干,这样会比一家一户的力量强得多,奔头大得多!”村党支部书记将村民的愿望反映上去后,邛崃市委和羊安镇党委明确表示支持,并予以具体指导和帮助。2005年,经过全体村民充分民主讨论,按完全自愿原则报名签约,一部分农民将自己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,村集体以60亩新增土地入股,市政府成立的兴农公司注入风险金100万元作为股份(参与分红但不拿走红利,留作村集体收益,待积累到一定规模后,由村集体原价等额回购这部分股份作为集体股),组建成立了汤营农业有限公司。目前,全村已有506户农户签订协议,入股土地1060亩,每年由公司按每亩450公斤稻谷保底,股东可自愿转为公司员工。2006年,公司发展了早春红玉西瓜400亩、新品种苦瓜50亩、食用菌370亩,建立了存栏500头的生态猪养殖场,村集体净收益超过40万元。四川大学的农业科技人才与公司合作,在这里建立了种养殖业科技试验和推广基地,收益按互利原则分配。汤营村农民迈出的这一步,不仅是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与优化配置,生产方式上的大变化、大进步,更带来了总体经济效益的大幅提高,集体经济迅速壮大,农民实际上变成农业工人,收入来源也由过去单靠种植收入变为“租金+务工+红利”等收入,另有集体福利,不少人还有个体经营所得。与过去相比,汤营村农民年平均每亩可增收2300多元。羊安镇党委借助汤营村的示范带动作用,在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不变和“依法、自愿、有偿”原则的前提下,结合调整产业结构鼓励、支持村集体带领农民以股份企业型、专业合作社型、农户联营型等多种形式,发展和完善生产经营方式,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。全镇现已发展4家村级农业有限公司,各种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合作社6个,土地经营使用权流转近万亩,农业规模化经营水平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,村经济实力增强,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得到体现,农业逐步向“第二次飞跃”迈进开始有了雏形。
三是农民随着经济布局和生产方式的变化向新居住区集中,推动农村城镇化进程。农民盼增收,说到底是盼提高生活水平和质量。当地工业的发展,农业经营方式和收入状况的改变,强化了人们改善居住环境的要求。为了满足群众的愿望,减少分散建房对资源的浪费,也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耕地,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,羊安镇抓住机遇,在进行土地整理和谋划发展规划的同时,用合理的布局和建房方案引导农民集中居住。他们利用土地整理所得资金,全部投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条件和居民集中区居住环境条件,对自愿集中居住的农民实行每人约4000元的奖励。经过深入调查,精心谋划,充分顾及不同群体的经济收入状况、承受能力和居住需求,设计了4种不同类型的居住区,并将图纸提供给群众,供各户自主选择。经济条件好的到羊安新城建楼房,经济条件一般的到二级场镇建楼房,经济条件再次的到中心村修平房。对特困户和五保户、残疾人员、鳏寡孤独人员等生活困难群众,由镇政府负责,在充分征求他们意见的基础上,按照“修得起、住得下、能安生”的目标,采取将参与土地整理的五保户、低保户的搬迁补助资金集中使用,社会赞助一点、集体财产搬迁补偿一点、社区自有资金支持一点、民政和残联等渠道争取一点的办法,筹措建房资金74万元。目前,全镇已建成民福院3所,敬老院、五保村各1个,集中安置各类困难户89户103人。他们采取自我管理、自我服务、自我监督、自愿参加的运作机制,配备有专门服务人员。全镇农民已实现集中居住2万人,人均居住面积42平方米。集中居住加快了镇区和2个二级场镇及4个农村新型社区建设,同步推进了农村道路、水、电、气、通讯、医疗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。
推进“三个集中”,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,必然要加大投入。羊安镇在加大政府投入力度的同时,充分运用市场化办法解决“钱从哪里来”的问题。主要做法是:抓住四川省“金土地”工程率先在全镇范围内进行土地整理,引进土地整理资金1.5亿元;组建城市投资公司,搭建融资平台,吸引民间资金达6.2亿元。在已投入的发展建设资金8.5亿元中,通过市场化手段筹集的资金7.7亿元,占总投入的90.5%。同时,注意形成资金投入产出良性运行机制。前些年,在外地闯事业的先富者,有的已回乡参加新农村建设;原打算到外地发展实业的村民,有的已转向本地投资。
羊安镇 - 招商引资

第一条奖励范畴:引进邛崃市境外资金(计划外无偿资金),必须是从本市以外引进落实投资于项目的资金。引进邛崃市境外项目(工业、商业、第三产业、城市基础设施、公益事业以及各种不同类型的任何项目),项目必须配套资金;引进邛崃市境外先进技术。
第二条奖励对象:引进资金、项目、先进技术的单位和个人。
第三条计奖标准:
1、引进无偿资金(常规性、政策性拨款除外),按到户资金额的6%一次性计奖。
2、引进项目按项目实际投入固定资产部分,以金额大小、时间长短计奖,即:在100万元以上按引进总额的0.5‰计奖,引进投资额在500万元以上的1‰计奖;引进投资额在1000万元以上,按2‰计奖。
3、引进资金、项目、额度在2000万元以上,高新技术产业,产品出口型项目,市上有关部门认可的高税项目、重点项目,以及在革命老区的投资的项目,在开发区内落户投资的项目的,除按照上述计奖外,另再按上述计奖额的40%颁发特别奖。
4、对引进资金、项目,额度在8000万元以上,年入库税额在1000万元以上,引进先进技术作出特别贡献的单位和个人,视其情况给予10—100万元重奖。
第四条对引进资金和项目的奖励,不得双重计奖,只按其中一项进行奖励,具体由受奖人选择。
第五条奖金的来源按照“谁受益、谁支付”的原则支付。无受益主体的由财政支付。
第六条奖金原则上采取一次兑现的方式,具体由邛崃市对外开放办核实,市对外开放小组审查,报市委常委会批准后兑现(受奖人奖金个人所得税,按实际征收额全额奖励)。
第七条本办法自发文之日起执行,由招商局负责解释。[1]